面对自伤行为, 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?
有自伤行为的孩子似乎被困在痛苦的迷宫里,在一次次寻找出口的路途中被荆棘划得满身伤痕。他们需要成人的关注和爱护。家长应该怎么办? 1. 整理心情,耐心应对 对家长来说,发现孩子自伤后,内心会经历一个从震惊到内疚到焦虑再到烦躁的情绪变化过程。 震惊,是因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,感到困惑不解;而后又开始内疚,认为自己做得不好、粗心疏忽才会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;进而转为焦虑,害怕孩子会自杀,担忧孩子的未来;然后是密集的鼓励开导,希望孩子改变,如果孩子没有改变,家长可能会变得烦躁,认为孩子是无病呻吟,放任孩子“自伤”,甚至“恶语相向”。 如果家长此时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,会更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。家长首先要做的是,整理心情、接受现实、接纳孩子的现状,不过度自责,保持耐心,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。 2.提供情感支持 研究表明,家庭情感温暖是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保护因子。父母对孩子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“他人”。当孩子出现自伤时,他的痛苦往往已经难以忍受,除了自残,想不到更快速、更有效的办法了。而这些难以承受的痛苦背后,往往是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。 因此,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,要保持开放的态度,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,理解孩子的感受,努力看到这些痛苦背后的需求,理解和肯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。父母的肯定,能给予孩子很多内心能量。 3.防范再次发生自伤行为 当孩子出现自伤时,家长要表示理解,孩子自伤是为了缓解痛苦,但对自伤行为本身要表明态度,鼓励孩子减少自伤行为。 可以和孩子一起达成减少自伤行为的协议,建议孩子将自伤工具(比如刀片)交给家长或者其他信任的人保管;鼓励孩子当出现自伤冲动的时候,告诉身边的人,在他人陪伴下度过最痛苦的时期;帮助孩子学会采用其他健康的方式缓解痛苦,而不是通过自伤行为。 4.寻求专业帮助 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,发生自杀的风险较其他人高,家长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及时处理。单靠家长个人的力量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,需要带孩子尽快到精神科就诊,让精神科医生对其精神状况及自杀风险进行专业评估,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,并且规律复诊。在一段时间内,家长都需要和医生、老师,甚至更多的人合作,来帮助孩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期。 5.耐心陪伴成长 解决孩子自伤问题的关键,不仅仅在于消除行为,更重要的是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,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只有当孩子心理成长了,有更积极健康的方法用以调节情绪,能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自伤行为才会逐渐减少,直到消失。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,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。 建议和孩子一起寻找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,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,如:倾诉、放松、转移注意力、运动等。和孩子共同分享过去的美好,一起建立关于自己、关于未来的美好希望,共同构建值得过的生活。 如果青少年能在“自伤危机”中寻找到安抚自己、缓解痛苦、宣泄情绪、获得帮助的办法,那么危机就是转机,是成长的契机。如果家长能在“自伤危机”中科学认识、冷静应对,并以此作为加强亲子沟通的桥梁,就一定能实现双方的共同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