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“好玩” 却沉甸甸
从“巫毒娃娃”到“死亡笔记”,似乎在孩子纯真的心灵中,也开始有了“阴暗”滋生的角落。---Lansin
究竟是什么,让我们的孩子正大光明地接受、谈论这本该背着人的行为?“好玩啊!”当采访对象不假思索地吐出两个字后,答案昭然若揭。
诚然,在孩子的世界里,好玩与否可以成为他们判断很多事物的正当理由,但“死亡笔记”的“好玩”在我们看来却有些沉甸甸的。
扎小人、诅咒……这种通常在宫闱争宠中出现的画面应该是隐匿在夜色中进行的,而我们的孩子却因为好玩,将这偷摸行为变成了一种公开,成为了一种流行,并为之津津乐道。
青少年心理学专家说,这一切是缘于孩子缺乏宣泄的渠道。于是,豁然开朗。
成人在面对工作、生活压力之时,会出门旅游甚至求助心理医生。可我们的孩子,承受了压力却不知道如何抒解,一不留神就选择了这样的“好玩”。
对于孩子的宣泄需求,我们好像有一种习惯性的无知;对于孩子宣泄渠道的缺失,我们有一种下意识的漠视。长期以来,在成人灌输给他们、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里,学习才是最最重要的,除此之外的其他都是次要的。这里,还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。
于是,便有了“七天读书郎”。周一到周五,学校上课;周六到周日,培训班驻扎。曾经有一个参加9个兴趣班的五年级女孩向记者说出这样的话:“我们家里的人脑子都坏掉了,再这样读下去,我的脑子也要坏掉了。”童言无忌,她无从意识到“脑子坏掉”的深层次社会背景,她只能用她那个年龄所能的表达来诉说不满。
在这种教育的缺失下,孩子有了压力不知道如何宣泄,宣泄时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。
面对这样的“好玩”,我们无法坦然面对,因为这是人性的丑恶面表现在孩子身上;面对如此的“好玩”,我们又必须坦然面对,因为这是孩子得不到压力宣泄的“无意识抗议”。
我们常说,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,于是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创造各种各样玩乐的条件。但是,伴随好玩的,应该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,而不是与之背道而驰的“死亡笔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