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——不劝而劝
我们一生中都会有劝慰别人的机会。朋友越多,朋友对你越信任,你劝慰别人的事情也就越多;你越善于劝慰别人,你的朋友就会越多,朋友对你也就会越信任。
所以我们都需要懂得一点劝慰别人的方法。
最好的劝慰方法是不劝而劝,正如最好的战术是不战而胜,最好的教育是不言而教一样。这是一种极容易的方法,可是会用这种方法的人很少。
不战而胜并不是什么也不做,是通过军事威胁、政治和外交压力不战就让对方屈服;不言而教也不是什么也不做,而是自己以身作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影响;不劝而劝当然也不是什么话也不说,只是不说那些一般劝慰的话而已。
不劝而劝的方法叫做“意译法”,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创造的方法。这种方法很简单,不论是朋友倾诉失恋的痛苦,还是请你帮他决定是否离婚,或是谈到工作、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,不论他说什么,你都只做一件事,不断地用你自己的话把他所说的重复说出来。也就是说,把他诉说的意思翻译成你自己的话,不要劝告他做任何事,不出任何主意。
这就是最好的劝导和安慰,运用得好,它的效果极为神奇。
许多人不相信这种方法会有效,他们说,朋友找我是让我出主意来了,我只是鹦鹉学舌一番,有什么用?其实这些人误解了。实际上几乎可以说没有哪个朋友真的需要别人出主意,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别人的理解。你如果用你的话重复了他的意思,并且你准确地表达出了他自己的情感,他就知道你理解了他,这种理解就是最大的安慰。
说到出主意,谁也不会像他自己一样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的处境,所以谁出主意都有可能出了不恰当的主意,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出最佳决定。
“我结婚后没一天快乐过,我丈夫完全是个骗子,恋爱时什么都听我的,什么活都干。结婚后,什么都不干,什么都和我吵,还打我。我爸妈本来就不喜欢他,我要是离婚他们一定不反对”。
你也许认为她结婚后这么不幸福可以离婚了,劝她“那你离了算了”,而她会认为“你怎么这样,劝人家离婚。”
你劝她“凑合过吧,不要离。”而她会认为,“你不理解我的烦恼”。
用意译法则应这样说:“你对丈夫不满意,觉得你不顾父母反对嫁了他,他应该对你更好才对”。听了这番话她将会把你当知音,因为你理解了她的心情。在你这种理解同情的气氛中,她可以畅所欲言,渐渐她自己就会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。
“说到底他不可能总像恋爱时那样宠惯我,大家上班都挺累,家务活我也该干点。”这时你用意译法可以强化她的这一观点:“你懂得结婚后双方要相互体贴,也知道光埋怨没用,还是自己先做点对婚姻有益的事才对。”
意译法经常遇到的另一个责难是:如果朋友的想法错了,难道我们仍一味附和他而不指出他的错误吗?举一个极端例子,假如,朋友想自杀或杀人,我们也不置可否吗?
感情的事是很难说对错的,朋友如果真的想采取极端行为,你用反驳的方法也是难于改变他的。一个失恋的少女痛不欲生想自杀时,如果你对她说:“天涯何处无芳草,你可以找到比他好得多的人,”这个失恋者会接受你的意见吗?不!在她此时此刻的心中,即使走遍天涯也不会遇到第二棵芳草了;失去了他,活着就的确毫无价值。从冷静的旁观者看来,她这么想是错的,而沉浸在这种情绪中的她却认为,这是绝对的真实。别人劝她不要在意,告诉她失去的恋人不足惋惜,只会使她感到你在否定她的情感,使她这样理解你的意思:“照他看来,我很傻,我根本不应该伤心”,但是她并不会就此从伤心中解脱出来,
所以你不妨使用不劝而劝的意译法:“这事确实令人很伤心,在你此时此刻的心目中,他是世界上唯一的,所以失去了他,你有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。一下子失去爱,怎么可能不伤心呢?”
这样说,实际上表达出了两个意思,一是她此时此刻如此伤心是合理的;二是说她现在有不想活的念头也是自然的,但是,这只是一种“活不下去的感觉”,并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。
不必去讲什么不该自杀的道理,只要你使她的情绪平静下来,她自然不会去自杀。相反,就算你用一百个理由证明她不应该自杀,如果她情绪恶劣,她一样会不顾你那一百个理由的。理解是劝慰别人最好的良方。有人之所以会厌世轻生,主要还是绝望了——这世上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痛苦,活着还有什么意思。而当你对一个痛不欲生的朋友说一声“我理解你”时,就会给他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。
当然,我们难得会遇到要自杀的朋友,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,如果我们对连想自杀的人都可以用意译法去劝导,还有什么人不可以用意译法来劝导呢?
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,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,它还是一种能力,一种共求。爱自己的朋友,就应该意味着你有能力去帮助他,善于帮助他。因此,意译法不仅仅是一种不需劝说的劝说技术,它更是一种爱的艺术。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掌握这种艺术手段,成为爱的艺术家。